《人民日报》头版点赞长城汽车,一场长期主义下的中国汽车“技术长征”
7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以《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为题,将一家从河北保定走出的汽车企业再次推至聚光灯下。这篇来自国家权威媒体的报道,不仅是对长城汽车企业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也是对长城汽车35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诠释。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百年变局,长城汽车以“技术长征”的姿态,在核心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其经验与启示远超企业层面,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绝佳样本。

从“卡脖子”到“定义标准”
在长城汽车徐水智慧工厂,上万名工人与智能设备协同作业的场景,折射出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蜕变。这家曾以皮卡起家的乡镇企业,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全链条的自主研发体系。2025年,总投资5.1亿元的多角度碰撞实验室投入使用,其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汽车安全技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数据印证着技术突破的力度:2020年推出世界首款横置9DCT变速器,2022年研发出满足2030年排放标准的3.0T V6发动机,2023年量产全球最高效的Hi4电混四驱系统,2025年更推出热效率达45%的4.0T V8发动机。这些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打破外资在高端动力领域的技术垄断,更重新定义了中国汽车的技术话语权。正如董事长魏建军所言:“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长城汽车用连续三年超百亿的研发投入(2024年达104亿元),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领跑”清单。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制胜”
长城汽车的突围,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生态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其独创的“森林生态体系”以整车为核心,布局新能源、智能化等关联产业,形成“开放共生、高效协同”的产业矩阵。

通过将蜂巢易创、未势能源等零部件企业独立运营,长城汽车既激活市场化竞争力,又实现核心部件100%自研。2024年,旗下3家零部件企业入围全球百强,蜂巢易创的电驱动产品覆盖A到D级车型,未势能源的氢能解决方案已延伸至船舶、储能领域。
垂直整合使长城汽车在电池、电驱等核心部件上实现30%的成本优化,这种“技术红利”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2024年,其2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激增195%,正是市场对“技术普惠”的回应。
这种生态构建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证明中国汽车产业已突破“组装车间”的桎梏,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当特斯拉还在为4680电池量产挣扎时,长城汽车已通过森林生态实现了“研发-生产-应用”的快速迭代。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出海”
在巴西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长城汽车不仅复制了中国的智能化生产线,更将研发中心、供应链体系整体迁移,这种“生态出海”模式颠覆了传统跨国车企的路径。2025年,长城汽车海外销量预计达5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至35%,在泰国、巴西等市场,长城炮、坦克300等车型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其全球化战略呈现三大特征:
本土化深耕:在巴西建设年产能5万辆的工厂,配套2000个就业岗位,零部件本地化率超60%;在泰国罗勇工厂,专门开发适应东南亚市场的混动系统。
品牌升维:通过“ONE GWM”战略统一全球形象,将哈弗、魏牌等子品牌按品类差异化的路线推向市场,避免“低价竞争”陷阱。
标准输出:其智能驾驶系统在欧盟E-NCAP测试中获五星评级,氢能技术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真正实现从“规则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这种全球化布局的成效显著: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超1500万。更关键的是,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平均售价较国内高出40%,证明中国品牌已具备高端溢价能力。
结语:从长城看中国汽车
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中国车企已从“跟跑”转向“并跑”,但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上仍需突破。长城汽车的经验表明,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构建护城河的唯一路径。
单个技术的突破可能带来短期优势,但生态体系的构建才能形成长期壁垒。长城汽车的“森林生态”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
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出海,从价格竞争到标准输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必须跨越“简单复制”阶段,真正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站在35周年的节点回望,长城汽车的发展史恰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缩影。当《人民日报》的报道将这家企业推向时代前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更是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 智度学堂 #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