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关注的焦点必须是绩效。绩效精神的第一要求便是高绩效标准,对整个组织以及个人都是如此。组织必须养成争取出色成绩的习惯。

微信扫一扫

德鲁克:组织绩效精神第一要求便是高绩效……

智度学堂 智度学堂 10个月前
156


 让管理更有效!

学管理

学德鲁克
当企业家遇见德鲁克

我们的使命:

持续帮助中国企业的知识工作者学习与实践德鲁克思想。


我们的愿景:

传播德鲁克思想,培养企业管理者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们的价值观:

正直、诚信、责任、贡献


《管理:绩效精神……》
作者 | 德鲁克、马恰列洛
合著《管理》第27章,绩效精神。有删节。版权归华章所有。

谨以此文纪念全球德鲁克思想研究专家、德鲁克先生最亲密的伙伴及学生约瑟夫·A·马恰列洛教授!


组织的目的是要让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组织是发挥成员的长处,同时让他们的弱点变得无关紧要的一种手段。

没有哪个组织能够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总是罕见的,供应是不稳定的。组织要经受的考验是看它能否让普通人取得比独立工作更好的绩效,看它能否发挥成员的各种长处并以此帮助其他成员取得绩效。与此同时,组织还必须抵消成员的弱点。组织还要经受绩效精神的考验。

要培育绩效精神,就必须为每一个人提供取得杰出绩效的空间。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每一个成员的长处,也就是每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关注他们不能做什么。

组织的“士气”并不意味着“人们相处融洽”。真正的考验在于绩效。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建立在因工作绩效出色而带来的满足感之上,那么实际上就是糟糕的人际关系。如果某些优秀的成员的长处和能力威胁到整个组织,他们的出色绩效给其他成员造成麻烦,让这些人感到沮丧和泄气,那么这种情况便是对组织最有力的批判。

“绩效精神”在组织中的含义是它输出的精神力量大于输入的所有努力的总和,它意味着创造能量,这一点用机械的手段是做不到的。一台机器输出的能量不可能大于输入的能量。输出大于输入,只有可能发生在精神领域。

我这里说的精神,指的并不是说教。精神如果要有任何意义,它就必须是一条行动准则。它绝不是演说、说教或者愿望,而必须是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关注的焦点必须是绩效。绩效精神的第一要求便是高绩效标准,对整个组织以及个人都是如此。组织必须养成争取出色成绩的习惯。



每一个组织时刻都会受到“但求无过”的诱惑。组织健康要满足的第一项要求,就是实行高绩效标准。事实上,之所以要推行目标管理并把重点放在任务的客观要求上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必须让管理者为他们自己确立高绩效标准。

这就要求正确地理解绩效。绩效并不是每一枪都正中靶心——那只是马戏团里的一种表演,只能持续那么几分钟。事实上,绩效是一种能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安排中、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持续地取得成果的能力。一份绩效记录必须包括错误和失败。它必须既能揭示一个人的长处,又能表明这个人的弱点。

正如人可以分成很多种,绩效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人一贯干得不错,很少落到一定的水准以下,但也很少有突出的表现。有些人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一般,在发生危机或遇到重大挑战时却能像一个真正的“明星”那样取得杰出的绩效。这两种人都是“绩效良好者”,都应该予以肯定,但是他们的绩效会显得极为不同。

还有一种人,他从未犯过错误,也从来没有过失,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失败过。这种人要么是一个弄虚作假的家伙,要么是一个只做稳当可靠的琐事的人。

管理当局如果不把绩效看成是一段时间内成功与失败的组合,那它就是错把遵从当成绩效,把没有短处看成长处。这种管理当局会打消整个组织的积极性。一个人越优秀,他犯的错误就会越多,因为他尝试的新事情越多。

一个人的绩效一直不好或表现平平,那么出于对他负责的态度,就应该给他换一个工作。一个发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常常会感到沮丧、苦恼和焦躁。把一个人安排在一个他不能胜任的职位上,对他并没有好处。不正视他无法胜任工作这个事实,那非但不是同情,反而是怯懦。

出于对下级负责,我们也必须有所成就。下级有权要求有一个能干、有献身精神、有成就的上级,否则他们自己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绩效。最后,出于对企业中的所有其他人负责,我们也不能容忍一个绩效很差的管理者存在。有一个管理者或专业人员绩效不佳或没有任何绩效,整个组织就会受损。相应地,如果有人取得卓越的绩效,整个组织就会受益。


2. 组织关注的焦点必须是机会而不是问题。



一个组织如果一贯把重点放在机会,而不是问题上面,那么它的绩效精神通常就会高涨。如果它把精力放在能出成果的地方,也就是放在机会上面,那么组织中就会充满兴奋感、挑战感和对成就的满足感。

当然,问题是绝不能忽视的。但是,一个以问题为重点的组织,实际上是一个采取守势的组织,是一个认为只要事情不变糟自己就能干得更好的组织。

因此,管理当局若要在公司中营造和维持这种绩效精神,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机会上面。同时,这也要求机会能转化为成果。

管理当局要想让组织把重点放在机会上面,就必须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把机会放在目标中的重要位置。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在为自己制定绩效和工作计划时,首先应该回答以下问题:“哪些机会,如果实现了的话,将会对整个公司和自己所在单位的绩效和成果产生最大的影响?”

例如,公司每一年应对自己的所有产品进行一番审视,确保没有把精力和资源花在没有什么结果的产品上面。有两类产品必须舍弃:

➡ 昨天的顶梁柱。

这些产品人人都喜爱,因为它们是公司成长的功臣。现在它们已经走过顶峰,下滑迅速,我们捍卫它们的地位只不过是延缓它们的死亡。对于这些产品,我们应该迅速撤出所有的资源。

➡ 对管理者自尊心的投资。

这些产品人人都喜爱,人人都知道它们的质量最好,人人都知道它们明年就会大卖特卖,可明年就是永远都不会到来。这样的产品会让公司慢慢失血至死,可是它们是最难正视和废止的,因为人人都在它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

我们必须遵守一条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残酷、非常苛刻的原则——向机会倾斜。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资源投向明天,那里才会有结果,不要把资源投向昨天,那里只存在记忆。


3. 涉及人员的决策,包括人员的职务安排、薪酬、晋升、降级和中止合同关系,等等,都必须体现出组织的价值观和信念。



任何一个想要营造强烈的绩效精神的组织都会明白,包括职务安排和薪酬、晋升、降级和解雇在内的“人员”决策是组织真正的“控制手段”。它们对员工行为的示范和塑造作用,比会计数字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因为人员决策可以向每一个组织成员表明管理当局真正需要、重视和奖励的是什么。

一家公司如果在口头上宣扬“我们希望一线主管重视人际关系”,每次提升的却是把报表填得很整洁并及时上交的那些人,那么它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即使最迟钝的一线主管也会很快明白,公司真正需要的是整洁的报表。

事实上,人们往往对管理当局的人员决策做出过度的反应。高层眼中只是为了排除障碍或者打破一个政治僵局所做的无关大局的妥协,其他人却有可能把它们看成一个明显的信号:管理当局嘴里宣扬一套,心里头真正想要的却是另一套。

人员安排和晋升是最关键的人员决策。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有明确的政策和程序,非常公正和平等。这些决策绝不能以个人看法和个人潜力为基础,而是始终必须以按照明确的目标所确定的实际绩效记录为依据。

但是,人员安排和晋升程序再好,仅凭它们也无法保证这些关键决策就能强化,而不是损害组织精神。为此,高管层必须把自己纳入晋升流程。尤其重要的是,它要确保自己参与有关晋升的关键决策。事实上,晋升决策可以向大家表明管理当局真正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同时也决定着未来的高管层(而且常常是无法改变的)。

所有组织的高管层都会积极参与进入高管级别或者下一个级别的人员晋升决策,例如主要分公司的总经理或者制造和销售等重要职能部门的主管这些职务的人选,但是很少有高管层(特别是大企业的高管层)对更低一级职务的晋升感兴趣,例如市场研究部主任、工厂厂长或者某个分公司的营销经理。他们常常把做出这些决策的权力授予各个职能部门或分公司的高管。然而,这些中上层管理者才是组织的真正的管理当局。更低层级的员工,特别是年轻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十分清楚,他们的事业前途取决于这些中上层管理者,而不是取决于大老板。而且,也正是把谁安置在中上层职位的相关决策,决定着若干年后谁将有资格担任高管职务。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晋升决策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它们是对整个组织发出的明确信号:“这就是公司所需要的、所奖励的和所尊重的。”因此,古老而又有经验的组织,如军队和天主教会,都会特别关注中上层管理人员的晋升——在军队是提升到校级,在天主教会则是提升到助理主教。


4. 最后,人员决策必须向大家表明,管理当局认为正直(integrity)是管理者绝对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一项必须在任职之初就具备的品质,不能在任职之后再去培养。



能够证明管理当局诚挚和严肃的最终证据,是它毫不妥协地强调品行的正直。这首先必须在人员决策中得到体现,因为领导正是通过品行来实现的,而让一个人成为榜样并被别人模仿的也是这个人的品行。可是,品行是学不到的。一个人在任职时没有那种品行,他就永远不会有那种品行。品行也是不可能造假的。一个人的同事,特别是他的下级,只要几个星期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正直与否。他们可以原谅这个人的许多缺点,例如能力平庸、知识粗浅、性情多变或者举止粗鲁,但是他们不会原谅他的不正直,更不会原谅选择这样一个更高层级的管理者。

尽管正直很难定义,但要发现一个人缺少担任管理职位所需要的正直品行并不难。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就绝不能让他担任管理职位。只看到别人不能做什么,却从来看不到别人能做什么的人,会损害组织的精神。当然,管理者应该清楚下属的不足,但他应该把这些不足看成是对下属能做什么的一种约束,是促使下属做得更好的一种挑战。管理者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只看到别人缺点的人是最不现实的。

一个人如果对“谁是对的”这个问题的关心,超过对“什么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关心,也不应该被任命为管理者。把对个人的判断置于工作的要求之上,是一种不良行为,而且会造成破坏。问“谁是对的”这个问题会促使下属但求无过,甚至玩弄权术。

管理当局还不应该委任那种重才不重德的人。认为才智比正直更加重要,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且常常是不可救药的。管理当局绝不能提拔那些害怕下属能干的人。害怕下属能干说明他们软弱。对一个不对自己的工作提出高标准的人,也绝不应该委以管理职责,因为那会让人们轻视工作和管理当局的能力。

一个人可能知识浅薄、绩效不佳、判断力或能力不强,如果让他来担任管理者不一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如果他品行不端,缺乏正直的品格,那么无论他多么有知识,多么有才华,取得过多大的成就,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会伤害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这种人会破坏组织的精神,损害组织的绩效。

对于企业的首脑来讲尤其如此。组织精神是由最高层创造出来的。一个组织的精神如果是伟大的,那一定是由于它的高层的精神是伟大的。一个组织如果堕落,一定是因为高层已经堕落。俗话说,“鱼烂先烂头”。公司最高层如果不愿意把一个人的品行作为下属的典范,那就不应该让这个人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总 结

到目前为止,我所讲的都是“实践”,没有谈及“领导”。我是有意这样做的。领导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但是管理当局无法创造出领导者,而只能创造一些使潜在的领导品质得以发挥的条件——当然它也可以扼杀潜在的领导品质。实践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无论一个人的才能、个性或态度如何,都是可以做到的。实践无须天才,需要的只是付诸行动。它们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的事,而不是供高谈阔论的事。正确的实践应该对挖掘管理群体中的领导潜能大有帮助。它们还应该为正确的领导打下基础,因为领导并不是一种个人魅力,那只是一种蛊惑人心的讲法。它也不是“结交朋友和影响他人”,那是奉承人。领导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把一个人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标准,使一个人的个性超越平常的限制条件。要为这样一种领导打下基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出一种管理精神,在组织的日常实践中确立严格的行为和责任准则、高绩效标准以及对个人及其工作的尊重。




今天让我们给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中的精华,德鲁克思想,常读常新……



学管理,学德鲁克



END



咨询:智度学堂管理小助手

18858871896 18858877276


声明:文中部分资料源于网络,部分原创。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方式。

“阅读原文”让我们一起进步

分享 0 曝光 1296 浏览 156 互动 0
智度学堂培训需求调研:开启企业专属成长密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培训已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与突破的关键力量。智度学堂,作为企业管理培训领域的资深践行者,深知每个企业都拥有独特的基因与发展诉求。为了精准地为您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解决方案,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培训需求调研。咨询:15858567688

{{item.label}}
支持 反馈 管理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微信号
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加我好友

官方公众号

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