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目标,就不停下,一直跑到终点为止”。只是跑步有终点,他开创的精益管理咨询事业无止境。“青山着意化为桥”,陶学定在有形与无形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革故鼎新、行稳致远之“桥”。

微信扫一扫

企业教练:精益生产咨询老兵瑞铃企管创始人陶学定

智度学堂 智度学堂 5个月前
66

人物名片

陶学定,1971年出生,台州路桥人,浙江瑞铃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民建路桥总支二支部主委。2005年他创立公司,专注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企业数字化转型辅导、企业智慧物流落地实施等,曾服务浙江永强集团、钱江摩托、双环传动、八环科技等诸多制造企业,先后获台州市第六届拔尖人才、台州市质量强市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IMG_20240325_120200.jpg

每天清晨5点,陶学定起来后,会跑上一段。保持平稳呼吸,一步一脚印,稳稳当当跑完5公里,他才会投入一天的工作。一方面,跑步能够让他保持旺盛的精力,再者,于他而言,跑步也像是一种修行。

陶学定对长跑并不陌生。从渔家子弟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30年来,他始终追着台州制造业的浪潮奔跑不歇。在他看来,长跑与他的事业,并无太多差别,都是“定了目标,就不停下,一直跑到终点为止”。

出身制造业,又踩中台州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节点,陶学定选择放弃原本的高管工作,投身为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创业之路,帮一家家企业“把脉问诊”,被同行戏称为众多企业“背后的男人”。

而创业途中,他与台州制造业的弄潮儿们同舟前行,成为助力者,也从近侧旁观行业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陶学定的讲述——


01

我是金清人,农民家庭,从小家里条件不算富裕。大学读了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因为父亲做海鲜小网,我就学了海水养殖系,想着学成后,把海鲜养殖搞起来,替家里赚点钱。

在宁波时,我报名了夜校的日语培训班。那个年代,会日本这类小语种的人不多,一开始学,我也没有想过在今后的人生里,会起了大用。

我的口语还行,在校期间,人家活动上有日本嘉宾,找不到翻译,请我救过两次场,到1993年毕业,老师推荐我去了上海青浦一家日本人开的工厂。

在那里的工作,类似于监工,每天把工程的实际产量、数据做成报表,发给日本老板。工资不低,每个月能有2000多块。那时,我父亲欠了1万元的债务。这在90年代,是很大一笔钱了,但我在那个工厂干了一年,省吃俭用,倒还得差不多了。

但我没有继续干下去。年轻气盛,觉得日日帮外国人监督同胞,面子上过不去,没多久,就回了台州。

mmexport1711353744775.jpg

年轻时的陶学定(右二)

1995年,正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丰田集团也来了,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生产发动机,而子公司爱信宏达落户路桥,专门提供配件。爱信宏达刚刚起步,丰田总部派了日本的员工来管理,同行的两位翻译,一人来自北京,一人来自东北,到了台州地头上,却被方言难住了,寸步难行。没法子,公司只好物色会日语的当地人。机缘巧合,我被选中了。

刚与日本人接触时,我对他们事事死抠细节的性格,并不习惯。公司的一切都极为规范,各个环节,必须一丝不苟。到什么程度呢?材料的堆放,一定要整整齐齐,地面也得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脏乱。

所有的报表,他们都要做得非常细致,纳税时,边角料都得开票。

那可是90年代,台州企业大多刚刚起步,还处于一种粗放生产的模式里。生产线杂乱,流程上随意,几乎是本土制造企业的通病,我又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

多年后回看,假如没有那段经历,我也不会走上此后的道路。


02

在爱信宏达的十年里,有两个日本人,对我影响很深。

一位是当时爱信宏达的董事长中岛和夫先生。他是一个随和的中年人,平日里不摆架子,对我们这些下属都和和气气的。

中岛和夫很聪明,许多事情他知道后,并不急于插手,总是等我们年轻人尝试后,或点出问题,或出手帮我们摆平。所以在他下面做事,我们新人成长很快。

中岛和夫虽然脾气好,骨子里还是日本人追求极致的性格。比方说打印材料给客户,他会要求一张A4纸,必须左边留白2厘米,右边留白1.5厘米,假如留少了、标点符号不对,他就会要求重新打印,张张如此。

一次,公司承制了上海一批按摩椅的配件,精度要求特别高,中岛亲自出马,在车间里熬了好几个通宵。

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感触很深,至今常常想起,当作榜样。

mmexport1711354375148.jpg

陶学定在企业生产车间里

另一位日本朋友叫铃木重光。中岛外圆内方,铃木的脾气却很暴躁。

铃木是日本精益管理的专家。一开始,丰田总部派了不少工程过来,指导爱信宏达构建生产线,但效果都不好。直到最后,总部派来这位“奇人”。

之所以说是“奇人”,是因为铃木的业务确实精湛,来了没一阵,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也达标了。但铃木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他有自己坚定的理念。比如说,他要求爱信宏达的车间必须搞得跟酒店大堂一样,地面不能看到一丝铁屑。车间作业时,工人们必须安静,不能大声说话。

这完全是以品质、安全为导向的生产意识,可在当时的台州,对于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们来说,其实有点像强人所难。一些员工,甚至科长、部长,对铃木都有怨言。铃木是完全不跟你讲情面的人,任何不到位,他都会破口大骂。

一天,公司一名董事也与他产生争执,铃木一拳击中对方,双方闹了好一阵才罢休。

尽管在他人看来,铃木不好相处,但我始终认为,他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我常被派遣与他搭档,渐渐与他熟悉起来。也正是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精益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好处和意义。


03

铃木是1997年来的台州,除了搞定爱信宏达本身的咨询工作,我有时还会陪他去其他企业,帮对方捋顺生产流程。一开始,我负责中间的翻译和沟通,日子久了,自然就“偷师”了不少。

那时,台州的制造企业,许多生产流程是不规范的。大家常常等到出现了错漏,才开始报警、纠错,不怎么会从源头和流程上提升合格率。这期间,材料的搬运,半成品堆积,也会浪费大量时间。

精益管理的理念,就是通过生产线合理布局,让材料供应这些环节,不去影响到人的作业,从而提升产出量,减少管理成本。这样的生产线布局改造,对于当时的台州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最小,最对症下药的升级举措。

铃木有一次的生产线重构,让我很直观地明白了什么是精益管理,什么是空间产能。当时,那家工厂的旧生产线较为分散,光是员工走动、绕路,就要花费大量时间,而铃木则将这些生产线重新布置成“回”字型,这样一来,员工站到中间,四面都可以操作,效率大大提升。

mmexport1711354317286.jpg

陶学定给企业讲课

其实铃木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只是不怎么会与人沟通。

比方当时一家工厂要建新的产线,研究了一阵,铃木坚持不让对方开始建线,这让人家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机器调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产品品质不够稳定,铃木认为应该打好基础,否则一旦建线后出现问题,对方损失更大。

铃木有他的思路和理由,而这需要向企业传达。于是,理解铃木的意图,搞清楚他的一个个决策背后的逻辑,成为我这个“翻译”每日必做的功课。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毕竟,一个没说清,铃木与对方,又是一次争吵。

当然,也是借着做中间人的机会,对于精益管理,我慢慢入了门。过程中,我也见多了台州各种企业生产的状况。相比国外,我们的制造业起步晚,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活力,但科学化的生产、管理机制,其实不如人家有经验。那几年,江湖上有的是雄心壮志的企业家,有些人乘势而起,有些人明明有一手好牌,却因为粗放型的生产和管理,最后投入打了水漂。

到2005年,台州制造业正高歌猛进,但粗放式带来的高消耗、低效率等问题,已逐渐显现,很多大规模生产企业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生产效率瓶颈,企业竞争力因此削弱。

我愈发觉得,精益管理咨询,在台州大有可为。


04

2003年的时候,中岛先生查出癌症,但他一定要坚守岗位,不让通知他的家人。次年4月,他才回日本保守治疗。2004年10月,我收到他离世的消息。

中岛先生是我的领路人,他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假若没有这次变故,也许我会一直待在爱信宏达,干上一辈子。

但中岛先生的离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那时我不过30出头,已经是爱信宏达的总务部经理,职位高薪,都有了。但在爱信宏达,我也就一眼能望到退休了。

我自身存在的价值是否到此为止了?那一年,这个问题始终在我内心徘徊。

巧的是,2005年6月,我的老同事何邦同邀请我一起创业。他与我同期进入爱信宏达,是车床工程师出身,技术过硬,后来前往凯凌集国担任副总。这些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其实那个当下,许多人都是反对我辞职的。如果一无所有,倒还好说了,但放弃优厚的薪酬,一切从零开始,即使是我身边的人,也大多劝我冷静。

但经过一年的思考,我对自己想要什么,还是比较清晰了。第一个目标可能看起来有些遥远,我想借助这些年所见所学,尝试帮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去探索本土化的生产力提升方案。第二个目标,我想证明一下,是否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永远当一个“打工人”。

mmexport1711353738438.jpg

陶学定(后排右四)带队去日本研修精益管理

当年11月,我和何邦同拉上了铃木重光,三个人组成团队,正式注册了我现在的企业瑞铃企管,为离散型制造业提供管理创新服务。

一开始,我们龟缩在一个老小区里,公司只有6个人。当时公司有一辆海南马自达,我们就给了铃木,自己搭着公交车到处跑项目。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所幸生产管理通常都是有量化要求的,能不能带给厂方收益,一目了然。

记得当时,公司接触到一家炊具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产能上不来。我们去现场看,发现生产线布局上,各个环节的衔接,还是有不少处不符合逻辑,局部的工艺,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整体连起来看,则可以进一步优化。

这是当时台州企业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企业逐步上了轨道,以往体量小时,某些做法可能没问题,但体量一大,问题就暴露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产线结构和工艺技术,来提高效率。

但调整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这一行其实有点像“医生”,去一家企业“诊断”,再提供“治疗方案”。可“治病”这件事,最怕“病人”不遵医嘱。

譬如生产线重构,几乎等于给一家企业刮骨疗毒,你要救它,就会伤筋动骨,所以日日都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们日日都在说服对方。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幸亏我早早跟在铃木身边,习惯了这一切,还有,从中岛先生身上学到的冷静和坚持,也让我能够从容应对。

我们调整了那家企业生产线的总体布局,又改进了局部工艺,使物流顺畅化,工序内不良率降低30%以上,总体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重构成功了,企业看到了“疗效”,之前的一点不愉快烟消云散,反过来,又很是感谢我们。

mmexport1711353750703.jpg

陶学定(左一)和日本专家在一起

没多久,听说了这家企业的例子,又有其他企业找上来。我们就从台州本土做起,又拓展到全国各地,口碑在一单单业务里建立起来。

我们内部是有共识的,在生产管理的理念上,一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概念,而是真正对企业发展有帮助,在未来会成为趋势的做法,我们要去推动、普及。

像“机器换人”,从整个行业来讲,是到了2012年才渐成风气,但其实我们2007年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一年,给一家企业做产线布局辅导,其中有个装配环节,原本是安排了七八个工人,当时我们就认为人太多了。我跟铃木聊,必须从工艺和设备上去突破,人工作业的品质还是不够稳定,不能这么依靠人,而是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甚至达成无人装配。

到今天为止,当时的设想大多都实现了。


05

2020年,公司已成功给300多家企业做过精益管理的咨询服务,也成了国内精益咨询行业首家新三板上市的企业。

但在行业里这么些年,我太清楚不进则退的道理。当下,智能化、数字化,是行业的主旋律,我认为精益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所以又成立了一家瑞铃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专做智能物流,算是精益管理咨询业务的升级。

只是智能物流,从技术角度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赛道。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硬件对接,对我们都是挑战。

一开始,一系列新事物,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眼花缭乱。但研究一阵后,我发现,归根结底,智能物流还是空间布局那一套,如今常说的智能场景设置,与传统的产线重构相比,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阶段,丰田那套精益管理模式,我们国内的本土化早已完成,但日本那边,错失了一波智能制造发展的机会。现在去日本看,数字化改造是不如中国的。这还是跟日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的许多工厂,依然执着于“人的温度”。比方车间的日常任务,我们国内早就已经用上了智能屏幕,而他们会要求手工去写,因为这样能够让员工更加体会到内容。

mmexport1711354069915.jpg

陶学定公司内的“精益道场”

在我看来,这样的态度,或许过于极端,但某种意义上,值得我们学习。机器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如今许多智能物流,看起来花里胡哨、高端大气,但并不实用,反而会影响实际工作效率,我将之称为无效智能化。所以后来在推进智能物流时,我一直记得要落实其中的人性化。

去年,我们接了玉环一家企业的智能物流项目。敲定第一套物流方案后,发现按照工厂原有的布局计算后,需要20台智能机器人,这样对方的成本预算大大增加。

这时候怎么办呢?我就拿了对方的布局图来,还是按精益管理里那一套,分析产线和物流对接的可行性,把原来的布局推倒重来。这么一规划,需要的智能机器人立即砍了一半,变成了10台,帮企业省下了两百多万元。

很多工厂,或其他做智能物流的公司,其实对业务流程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形成流程体系。精益管理,就是这方面的基本功。


06

随着智能物流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大大提高厂房的空间利用率。

比如使用高位机器人和无人叉车,你是7米高的厂房,我就可以做到6.5米的智能仓库。而按照传统的人工办法,仓库物流就只能做2米,所以科技确实让空间获得了极大的延伸。

当然,科技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我们接触到各种新技术,比方跟华为合作,使用他们的AI检测技术,就具备了人眼无法达到的效率和精准率,一些操作,还可以实现远程智能手势。

现在AI技术实现突破,接下来内容涌现式AI,又会进一步具身化,也就是跟机器人结合起来,我们都在等这项技术落地,到时又能做新的应用。

去年,国家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培育三维交互的工业元宇宙”,要把现实工业环境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和场景在虚拟空间实现全面部署,形成全新的制造和服务体系。

这是在我国制造业体系全、场景多、市场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迎来的新机遇、新趋势,工业元宇宙推进,对工业生产的整个流程再造、降本提质有很大促进作用。

mmexport1711354333982.jpg

陶学定分享生产管理经验

作为民建路桥总支委员,这些年,牵头民建台州市委会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我跑了浙东不少规模企业,探访他们的生产线,看他们的智能转型进程。

我也和台州学院等高校合作,希望通过实践和学术结合,做进一步探索。

去年,我与人合作署名发表的论文《工业元宇宙产业发展迅猛,但应用推广仍面临四方面挑战亟待关注》,其中就提到了当下国内工业元宇宙发展还存在标准化不足、关键技术短板、技术群深入融合欠缺、相关人才供给缺口扩大等问题。

这些都是行业内存在的实际问题。但要我说,其实最难的,还是行业人员的思想理念。

我发现,从根本上,这还是在改变企业原有的作业方式,打破大家脑中原有的资源框架。这个对我们自己,对企业方,都是有挑战的。企业方如果决心不够大,会影响工序的完整性,工序越分散,成本就越高。

但必须强调的是,尽管生产管理和智能制作对于企业无比重要,我反而觉得这些不是决定企业兴衰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多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个企业要好,首先还是要选对方向。最近大家总在说,各行各业日子不好过,但要看什么行业。比如黄岩有一家生产汽车、高铁玻璃上镀膜的公司,它的膜可以使用声音控制来实现颜色深浅亮暗变化,像高铁和一些新能源车都用上了,这家公司的生意就很火爆。所以最终能不能添这个“花”,得看你赛道正不正确,有没有核心技术和生命力。

mmexport1711354303059.jpg

跑完马拉松的陶学定

但说到底,制造业这条路,甚至做企业这件事,在于你能不能坚持,怎么去坚持。

就像我2019年开始长跑,一开始,3公里都够呛,后来5公里,再下来能跑10公里,可以参加半马、全马。做企业跟跑步是一样的,碰到困难就要坚持,不能找理由,很多时候,到了一定程度,成绩不重要了,就是不要停下来。

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建德参加全马比赛,那天我把脚趾跑黑了好几根,屡次想要放弃,但我最后跑到了终点。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只想大哭一场。

做企业难,但人生本难,关键你能否一直走下去。


6374971987149045552840676.jpg

青山着意

黄保才

看了陶子骞写陶学定的人物报道,不知为啥,脑海里迸出毛泽东的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也许是陶学定选择创业,有着咬定青山般的坚韧;也许是他就像一座桥,将日本精益生产理念与中国制造企业联接起来;也许是他在高薪岗位上干得好好的,突然辞职,“随心所欲”,和同道办起前途未卜的企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走对了路子,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做得风生水起,既发挥了自己专长,又惠及无数企业,至少,台州许多制造企业因其“点拨”,加快了创新转型的步子,而不断做大做强——这样的“社会效益”,难以用金钱衡量。

陶学定务实。因父亲做海鲜小网,他大学就读海水养殖专业,“学成后能把海鲜养殖搞起来,替家里赚点钱”。尽管后来从事的工作游离于大学专业,但他的求学初衷,绝不好高骛远。这分明是一个人的秉性,脚踏实地方能成事。

陶学定好学。上大学时,还报了夜校学日语。这一学不要紧,毕业后日语唱主角,派上大用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被老师推荐到沪上一家日企上班。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真是“艺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还有,机遇给有准备的人。

陶学定不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他不满足于一份“工资不低”的事务性工作,觉得“日日帮外国人监督同胞,面子上过不去”,便辞职回家。这个举动与他后来为创业而辞职,一脉相承,并非率性而为。在一个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青年眼里,工作上心气不顺,哪怕薪资不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简直可以被称作“有志气”了。正是这股志气,驱遣着陶学定开启适合自己的职业之道、创业之路。还有,陶学定肯定有自知之明:他不安于现状,骨子里爱学习,善创新,他需要一份能够兼收并蓄、“学然后知不足”的创造性工作。当眼前的工作机械重复、索然无味,无法获得自我提升的滋养时,他便果断放弃。兴许陶学定深味一个道理:青春不是用来耽误的,而是用来奋斗的。

在那个外资企业蜂拥进入中国的年代,回到台州老家的陶学定机缘巧合,还是进入了中日合资企业工作。只是这回,他接触到的是世界五百强,亲身领略到的是日本精益生产管理精髓。在爱信宏达10年,他一边认真工作,干到高管;一边如鱼得水,学习修炼,在与日本同事朝夕相处中,学到现代精益生产管理经验、敬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陶学定能成为一个全国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专家,与他“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积淀分不开。

相形之下,改革开放年代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的台州制造企业,当时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的短板。如何嫁接先进的精益管理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一种迫在眉睫、如饥似渴的共性需求。这为陶学定创办自己的企管公司,发挥才智、输出理念,像阳光雨露一样疗愈一家家企业,提供了莫大的空间和市场。

放弃稳定的高薪高管不做,偏要走不确定的艰难创业路,这是陶学定审时度势后的人生抉择。他搭准大时代的脉搏,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短短数年将企管公司做到新三板上市企业。他深耕制造业精益生产与数字化转型多年,专注于工厂整体布局、整流化产线构建、人才培育、目标管理与组织绩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凡此种种,与“学院式”“教科书式的传授不同,都是他出身制造业实践经验的升华,勤勉学习、理性思考的结晶,因而能“对症下药”、真切有效,让台州制造业发展受益匪浅。

陶学定意志坚定,毅力超人,做事颇似他每天坚持的长跑习惯,“定了目标,就不停下,一直跑到终点为止”。只是跑步有终点,他开创的精益管理咨询事业无止境。这不,随着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渐次到来,他总是与时俱进,孜孜以求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为此,这些年他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同时,还几度赴东瀛,现场感受“精益求精”的氛围,延聘日方专家当顾问,与本土高校合作,探索行业前沿命题。

“青山着意化为桥”,陶学定在有形与无形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革故鼎新、行稳致远之“桥”。



编辑:陶子骞

审核:朱丽荔

监制:李明锦

总监制:林学富


分享 4 曝光 1378 浏览 66 互动 5
企业学堂培训需求

这里是智度学堂,企业有什么样的需求,在这里找到我们!

{{item.label}}
支持 反馈 管理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微信号
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加我好友

官方公众号

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