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24雷军年度演讲作者 |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2024年7月19日,雷军在北京首钢冰球馆举行了年度演讲。他分享了造车1000个日夜幕后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他冲出重围击碎质疑的关键

微信扫一扫

雷军: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

智度学堂 4个月前
58
来源 | 2024雷军年度演讲
作者 |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2024年7月19日,雷军在北京首钢冰球馆举行了年度演讲。


他分享了造车1000个日夜幕后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他冲出重围击碎质疑的关键:破釜沉舟的勇气


“造车新势力都下场六七年了,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

“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三年能干成”

“买Model3的都是马斯克的铁粉,买BBA地都是冲品牌,他为啥买你SU7”

“SU7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

···



德鲁克说,成事的秘诀在于聚焦,而聚焦做什么则需要遵循一些真正重要的法则,对这些法则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勇气,而不是分析。这些法则包括:

· 重视将来,而不是重视过去;

· 专注于机会,而不是专注于问题;

·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 目标高远,做可以带来不同的事,而不是但求“安全”,做容易的事。


雷军的造车史,是当下对这4条法则最生动的诠释。



重视将来,而不是重视过去



2021年的1月15号早上7点多钟,雷军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当天他们召集紧急董事会商量对策。


在董事会上,一位董事问:“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公司三四万人怎么办?


一位董事建议:“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而这个提议,几乎得到了所有高管的支持。


随后成立了6人调研小组,在历经70多天,10多个城市,85场调研,访谈200多人,4次高管会。



3月24日,雷军向董事会汇报了调研结论:


智能电动车是大势所趋,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正在快速融合,小米必须干!


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心,汽车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如果干不到前5就活不下去。如果决定干,一定要做长期投入的打算,并且至少要投100亿美元。


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支持造车,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


这是雷军始料未及的。在之后的几天,雷军每天都在天人交战中度过。


彼时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公司上市两年半正处于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型的过程中;手机高端化刚刚开始;在这个节骨眼上,培养了多年被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周受资又突然离职给了雷军当头一棒。


就在这个时刻,他要思考小米到底要不要造车,自己要不要带队。


每个深夜,当他鼓足勇气,准备大干一场;第二天早上醒来,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又迷茫了。


他反复问自己:

创业这么苦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

而且风险这么大,万一输了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

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思来想去想了整整一个星期,3月30日,他回复董事会:


“如果这件事小米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他70多天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7个字: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专注于机会,而不是专注于问题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雷军的一群企业家朋友4月5号组团到访小米。他们带着祝福,也带着问题。


有人问: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


当时雷军是这么回答的:


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


还有人问: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


雷军就跟大家说:


“的确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了,估值100亿美金。各位想一想,小米汽车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了。


为什么?


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法想很长时间保持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大量的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我非常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的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我们才有胜算。


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小米全资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的冲击,小米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


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随波逐流


汽车行业每年都发布两三百款新车,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非常重要。小米该如何造车,造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刚开始小米汽车的团队找了一大堆报告学习、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但雷军忍不住一上来就泼了盆冷水。


他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了,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


第二个问题来了,那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整份报告。


雷军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的沟通



于是乎他们不辞辛苦,约小米的工程师一个一个聊,两三个星期聊了300多人。聊完以后还觉得不过瘾,就跑到小米的每一个办公区停车场,一辆一辆去看大家到底开什么车。


这个方法看起来土,但是很简单、直接、有效。很快他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车型和价格段。比如说,轿车和SUV各占一半。


从研发角度来说,高车容易低车难。做SUV相对容易,做轿车要难一些。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SUV。


但雷军的观点不一样。他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干起,先从难的干起。等轿车干好了,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



中国的产业链非常非常成熟,其实攒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当时有很多朋友劝雷军说,你们已经晚了,赶紧出车,找家代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刚开始团队也这样想过,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下了决心,从核心技术干起,绝对不要想走捷径。


因为之前雷军就吃过大亏。14年前小米创业的时候就是轻模式,从模式创新开始。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到今天为止他都觉得还在补课。


所以当他再次创业的时候,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小米汽车的投入非常的坚决,电机干了三代,大压铸干了两套,智能驾驶、纯视觉、激光雷达等等很多技术都是这么干的。


一个电池包做下来要十几个月,几千万的投入。行业里研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三个。小米SU7干了十多个。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他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不仅把自己的团队折腾得够呛,把供应商也折腾得够呛。


小米汽车的项目一开始,就启动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就这样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到了2021年年底春节前,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了。


大家都挺激动,结果这个会开的特别郁闷。大家的分歧特别大,吵来吵去最后下决心,整个产品方案推倒重干。大家的春节都过得不好,为了项目进度特别焦虑。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雷军取消了所有的日程,把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抓过来开会,商量怎么解决。


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谁也没有想到,一开开了整整21天。


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第二天争论就开始了,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晨9点吵到晚上9点。


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雷军就下了决心,团队什么时候吵明白了,就什么时候散会


当时小米汽车团队有1000多人,大家都在等这个会议的结果。他们就是在进度压力巨大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放下来了,先吵清楚。


这个会对小米汽车很重要。因为团队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背景各不相同。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面对面的讨论,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


这21天的会最后形成了一个最最重要的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很多问雷军,说你们为什么能把车造出来。最关键就是这句话: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要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



基于这21天的会议,这十来个人就成了真正的战友,可以背靠背信任,才能应对之后的无数的考验。


小米选择了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了从核心技术做起,选择了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因为雷军深知,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小米汽车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成功



目标高远,做可以带来不同的事,

而不是但求“安全”,做容易的事。


过去三年时间,雷军个人琢磨的最多的是:既然我带队,我怎么可以能把车做好呢?


后来他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如果要做车,一定要懂车,一定要爱车,才有机会把车做好。


原本雷军配有专职司机,很少自己开车。从决定造车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决心自己开车。


小米汽车的成员都很懂车,为了弥补这个信息鸿沟,他就跟周围的朋友借车开。一两个月的时间全借完了,就决定把各品牌的4S店都逛一遍试驾。


再后来就去公司地下车库里转,看到没开过的车就让助理去借,还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这辆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假如你要换车你打算换一辆什么样的车?


不知不觉三年下来,雷军大概试驾了170辆车。后来他整理笔记和资料的时候,发现记录了有20多万字。


为了补课,雷军还专门抽时间看了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发现为什么法拉利、保时捷做的好,人家创始人都是赛车手。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成为国内车企老板里开车最好的之一。为此,他逼着自己和管理团队的100多人去考赛车,最后还都拿到了赛照。


因为他相信,一支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在第一次大规模的测试,有网友就评价说,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


小米高管团队全体响应,全部参与了测试,他们要用自己来证明SU7是靠谱的。所有的高管在SU7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雷军自己测试了十多次,累计测了5000多公里。


其实看起来都是小事,都很简单。但在雷军看来,勇气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



2023年12月底,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刚开始热度特别特别高,但没过几天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质疑、批评、诋毁。


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三年能干成?


黑稿潮水般袭来,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漫山遍野的都是调侃和嘲讽。


在雷军看来,这些都是小事。真正让他觉得困难的是,倾注了7000人无数的心血做的SU7,在上市前的两三个月跟大家沟通交流的时候,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认为卖不动。这可给雷军急的不行。


雷军跟他们说,我们的配置体验都比Model 3好很多。他们跟雷军说,买Model 3的都是马斯克的铁粉,他们肯定不会买你们SU7的。


雷军说那好吧,那34C(宝马3、奥迪A4、奔驰C)的用户该不该升级更智能的电动车呢?价位差不多,产品更好。


几个部门给雷军整了三份报告,每份洋洋洒洒几十页,看完都只有核心一句话:人家30岁的用户买的全是品牌,他为啥买你SU7啊?反正一句话就把雷军噎住了。


那咋办,团队干了三年多,这么多人,花了一两百亿,最后做完了卖不动。


雷军就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的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23位。结果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也都不看好,觉得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


雷军当时就有点不服气,想尝试去说服他们,结果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干舌燥,完全没用,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


这就很让人绝望,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其实真正考验雷军的信心是2024年的2月份,要确定产能了。汽车生产很复杂,工艺链条很长,2月份就要确定全年产能。


要订多少货呢?很多人建议订3万辆,稳点好。


雷军的内心是非常非常矛盾的,定多的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要被大家骂饥饿营销。


那个时候,雷军的自信让他下了决心:76000辆。


这意味着扣掉爬坡时间,月销1万。纯电轿车月销1万的只有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的Model 3。


也就是说,雷军从第一天就下的目标就是:数一数二。


雷军深知这是个疯狂的目标,但他也很清楚,其实小米汽车没有退路。他们就像过河的竹子一样,只能拼命往前冲。


随着离发布的日期就越来越近,更大的难题出现了——定价。


价格定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上百亿的损失,三年的时间付之东流。纯电车成本很高,除了特斯拉几乎所有纯电车都在巨额亏损。所以合理定价,小米汽车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


在发布会的前一天,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但争论非常非常激烈。


雷军认为小米汽车的舒适配置体验远超Model 3,要有勇气定到215,900。这已经比Model 3便宜3万,他觉得竞争力已经非常强大。


但销售的同学们还是非常的担忧,雷军讲完以后,整个会场一片寂静。


雷军真的很无助,一片寂静。


直到现场的一位高管说:就定这个价,无论卖多少辆,我们小米都认了!


3月28号发布会,雷军极度紧张,嗓子沙哑。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终于参加高考。他在台上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才一步一步放松下来。


讲到SU7为谁做的时候,三年来压在他内心的话脱口而出,他说:


SU7就是为这样一群人做的,

他们不甘于平庸,

还在为梦想奋斗,

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

渴望幸福的生活,

他们心中有火,

眼里有光,

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


当公布定价,现场的观众一片欢呼,他心里终于踏实了。


发布会后,雷军正在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同事非常激动地跑进来告诉他,4分钟破1万,27分钟破5万。


那一刹那,仿佛一切都如此美好。三年来所有的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全部烟消云散。


小米SU7首战告捷,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终于挤上了牌桌。


过去的三年,对于雷军,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这是小米集团4万多名员工共同的勇气。



勇气,并非没有恐惧,

而是面对恐惧,

依然坚定不移。

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

奔涌不息的热情,

和每一步的脚踏实地。


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战歌,

朋友们愿你任何时候,

都拥有勇往直前的决心,

和披荆斩棘的勇气。



分享 0 曝光 1226 浏览 58 互动 0
智度学堂培训需求调研:开启企业专属成长密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培训已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与突破的关键力量。智度学堂,作为企业管理培训领域的资深践行者,深知每个企业都拥有独特的基因与发展诉求。为了精准地为您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解决方案,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培训需求调研。咨询:15858567688

{{item.label}}
支持 反馈 管理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微信号
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加我好友

官方公众号

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